您好,欢迎进入奇异果体育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咨询热线

020-88856776

奇异果体育卫生工作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3-12-30 16:37浏览次数:

  奇异果体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继续把促发展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内容,统筹兼顾抓好公共卫生、医疗质量安全、卫生监督与食品安全、中医药服务、信息化建设和行风建设等工作,保障全县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继续把惠民生作为卫生工作的努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卫生改革带来的实惠,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筹资达到340元左右,住院费用人均可报比列提高5个百分点。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年底完成镇中心卫生院门诊综合楼镇卫生院门诊综合楼等11个项目建设任务。

  (三)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适龄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婚检率达90%以上、叶酸增补服用率超过90%、新生儿筛查率达到90%、完成改厕任务1000座、电子建档达80%以上。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人等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90%以上。

  (四)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平均医疗费用降低5-8%、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书写率达到100%、常规用药门诊病人抗生素使用率严格控制在20%、住院病人控制在60%。

  (一)健全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强化农村重大疾病治疗的临床路径规范化管理和单病种定额包干费用控制。巩固完善新农合乡镇就医起付线外全报销制度和省、市级医院住院费用即时结报。做好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与大病保险的有效衔接。

  (二)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能力。继续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等活动。逐步建立分级治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机制。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推进合理用药和临床药师制度。积极开展“平安医院”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畅通投诉和协调渠道,逐步推行医疗责任保险。

  (三)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严格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政策。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和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为监管。全面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加大对基层卫生人员的考核力度,完善激励办法,合理拉开差距,形成“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新机制。

  (四)扎实做好各项公共卫生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经费与经费拨付挂钩的绩效考核。抓好艾滋病、结核病、麻疹、霍乱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深入开展卫生应急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准备和处置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加强农村改厕工作。以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为重点,提升5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强化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控能力。

  (五)加强食品安全协调和卫生监督工作。理顺食品卫生监督职能,继续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学校卫生等各项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依法执业和传染病防治监督管理,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

  (六)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扎实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力争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6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中医“治末病”工程,组织常见疾病高危人群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与膏方、敷贴等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使用。

  (七)加生人才和卫生科技工作。组织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工作。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推进签约服务基层首诊、双向转诊试点。推动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大力推行县管乡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

  (八)认真做好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严厉查处“两非”案件;认真抓好“实时通”平台管理;对农村独生子女、两女户就医享受计生优惠政策,并建立台账个案资料。

  加大学生们的健康意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首先要做到人人讲卫生。以下是学校2011年卫生工作计划:

  全面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加强学校卫生各项工作开展,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知识水平。

  建立行之有效的卫生制度,进一步改善校园环境卫生;搞好卫生室建设;以预防为主检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加生习惯方面的培养;不断改进学校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传染病和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作好学生防近措施,努力控制近视的新发病率;齐全学校卫生基本档案,迎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备查。

  1、建立齐全学生健康卡,组织学生进行健康检查,了解学生健康状况,积极作好近世、沙眼、蛀牙等疾病的矫治工作。

  2、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搞好校园内外公共卫生和除四害工作。教室、办公室要求做到清洁有序,各包干区做到每天早晚清扫和中午突击扫;保持厕所清洁;绿化美化校园。

  3、组织学生学习卫生知识,认真上好体育与保健、生活与劳动、常识学科中的健康经验课程。及时更换卫生宣传窗、黑板报资料,采取多种形式想学生宣传疾病防治的卫生知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

  4、认真执行饮食卫生有关规定,加强学生饮食卫生,做好在校学生的午餐管理,确保学生饮食安全工作。

  5、开展晨检活动,坚持传染病的报告与隔离;坚持对学生的个人卫生抽查;教育学生养成五要六不的行为习惯。五要是:要定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换衣裤勤洗澡;要勤剪指甲;要勤理发。六不是: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用公共毛巾;不乱扔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新晨

  6、培养学生良好的坐姿和阅读书写习惯,教育学生保护视力,认真做两操,遵守用眼卫生要求。

  按照镇公共卫生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分工,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村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和协调作用,明确村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报酬,并加强工作检查、指导和考评。

  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镇卫生院要按市规定配备好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服务室)全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工作,不断完善医疗机构服务规范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大难点攻关力度,重点强化流动人口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不断提高流动孕产妇、流动儿童等重点人群服务可及性。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并确保综合达标率在90%以上。

  一是突出重点,不断提高疾病防控能力。探索医防整合工作模式,不断深化全科疾控工作理念。配合卫生局开展临床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兼顾基本医疗、慢性病防治和健康教育等试点工作,实行“防、治、管”一体化、全程式服务。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疟疾、禽流感等疾病和疫情的防控工作。认真做好规划免疫和强化免疫工作,力争辖区居住满3个月的外来流动儿童五苗接种率达85%,常住儿童(居住满1年及以上)五苗接种率达90%以上。有序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营造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部门行动的慢病综合防治氛围。大力宣传《精神卫生法》,加强精防二级网络建设,强化对重症精神病人的社区随访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协助镇残联做好精神残疾人康复工作。罗江小学创建成市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单位。

  二是综合协调,全力做好卫生监督工作。强化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坚决打击无证接生和非法从事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行为。认真贯彻《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测,推行公共场所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强职业病防治执法力度,巩固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治理成果,强化专项治理力度;配合开展对镇自来水厂、农村水站的水质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协助纠正。

  三是完善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贯彻落实《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积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清洁行动和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做好各级卫生村、卫生先进单位的创建或复查迎检工作,江中村、小泾浦村、镇卫生院年内要全力做好市卫生村、市卫生单位的复查迎检工作,目标再创建1个以上的市卫生先进单位(卫生村)。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切实改善镇村环境卫生面貌,提高居民健康素质。

  四是扩大宣传,不断加强无偿献血工作。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完善无偿献血长效机制。在市献血办的指导下开展特色性宣教工作,建立大型宣传牌1块,每个行政村有2条以上宣传标语,辖区内每个学校开展无偿献血知识培训2次以上,学生无偿献血知晓率达到95%以上,农民无偿献血知晓率达到75%以上,积极组织企业和居民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完成年度无偿献血工作目标任务(101人次)。

  五是巩固提升,不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强化孕产妇保健管理服务工作,户籍人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实施高危妊娠的筛选、早期干预和分级管理,落实高危产妇转诊、会诊以及危重产妇的报告工作,杜绝产妇死亡。同时,落实流动孕产妇“首查建册、有查有管、高危管理”制度,力争流动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85%以上。落实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补助率达95%以上。落实待孕妇女增补叶酸服用工作,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服用率、服用依从率分别达到95%、95%、75%以上。深化妇女健康提升工程,对64岁以下的已婚妇女每2年(2012—2013年)进行妇科常见病检查和两癌筛查工作,服务率分别达80%和60%以上。强化儿童保健工作,户籍人口3岁以下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95%以上,开展儿童孤独症筛查项目。

  要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制度和结报服务工作,确保农民参合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动员和配合卫生院做好参合对象的免费体检工作,切实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以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为切入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突出医政医管、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重点,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服务和卫生信息化建设能力,强化能力、人才和科技支撑,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新农合基金安全,统筹协调做好2012年各项卫生工作,推动全县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继续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落实上级下达的医改工作任务。

  (二)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中央和省支持的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医疗机构创建工作,2012年新创建1所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10所以上省级示范村卫生室。

  (三)加强医疗机构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平安医院创建试点县工作。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机制、整治处理医闹行为机制等长效机制,强化管理措施,扎实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平安医院创建工作,妥善处理医患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四)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新农合管理。新农合参合率达95%以上,农民住院补偿率达50%,新农合基金使用率达90%,巩固和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试点工作,巩固“模式”新农合信息化建设成果。

  (五)加强中医药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不少于10项,乡镇卫生院不少于5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少于3项。中医药业务量及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5%,乡镇卫生院不少于20%,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少于25%。

  (六)加强公共卫生工作。认真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任务。完成健康教育、健康档案、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

  (七)抓好重大疾病防控。传染病网络直报率100%,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3%以下;100%安全套使用项目目标场所干预覆盖率达80%以上,孕妇艾滋病抗体筛查率达95%以上,对发现的阳性孕妇全部实施免费阻断传播措施;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70%以上,发现新发涂阳病人150人,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肺结核患者及疑似肺结核患者报告率和转诊率分别达到95%以上,转诊到位率和追踪到位率分别达到70%以上;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白百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预防接种率达到95%以上,其他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率达到90%以上。

  (八)提高妇幼保健工作水平。继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实施贫困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平产免费项目;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及孕早期叶酸服用率达到90%以上;妇女病普查率达到60%以上。

  (九)加生执法监督。实施卫生监督体制改革,调整卫生监督职能;加生执法监督,突出抓好公共场所、医疗机构、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和学校卫生监督执法管理。

  (十)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县城(镇)、郭家坝镇省级卫生镇、沙镇溪镇市级卫生镇的创建成果,全面推进卫生镇村创建工作;完成健康行动及城乡环境卫生整洁活动任务。

  1、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2012年,全县农民自愿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290元左右。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补偿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达到8万元。门诊统筹补偿比例提高到40%以上,将国家和我省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药物目录,基本药物补偿比例提高5-10个百分点,努力扩大惠民政策的覆盖率。

  2、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对改革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我们要不断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宣传、培训、监测和督导,加强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的规范管理,重点做好乡镇、村配送工作,不断提高基本药物配送率。巩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成果。加强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监督监测,提高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和抗生素类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3、拓展服务内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群的覆盖面。今年城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孕产妇、儿童等六类重点人群的规范化管理,统筹推进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传染病母婴阻断、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两癌”检查、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项目培训、监测、督导、考核和宣传,保障服务质量,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

  4、巩固镇村医改成果,积极探索县级医院改革。巩固成果深化医改,积极探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以破除“以药养医”补偿机制为切入点,探索县级医院人事、编制、分配、价格、支付制度、监管等综合改革。

  5、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加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县纳入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范围、三峡工程后续规划为契机,根据全县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编制和三峡工程后续规划要求,围绕卫生“十二五”发展规划,认真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抓好县中医院综合大楼、县卫生监督局办公楼、医疗急救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陈家坝村卫生室、全县基本药物集中采购系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县人民医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和妇幼保健院建设项目,加快转变卫生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加生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完善卫生应急中心体系建设和卫生应急工作评估体系。开展卫生应急人员技术培训,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继续实施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举办卫生应急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提升卫生应急能力。积极开展县、乡、村标准化创建工作。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建设,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医疗紧急救援网络,确保应急处置迅速高效。

  2、全面完成重大疾病防控任务。巩固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先进县创建成果。深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按照国家关于艾滋病防治“五扩大、六加强”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防治措施和救助政策;积极推行结核病防治“三位一体”新模式,不断提高结核病发现率和治愈率;继续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消除麻疹行动和消除疟疾行动;做好重性精神病和艾滋病病人等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做好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确保在全县无重大传染病疫情暴发发生。

  3、加强妇幼卫生工作。落实“一法两纲”,继续实施“降消”项目和传染病母婴阻断项目。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8/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1‰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4‰以下,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孕妇住院分娩率达98%以上,孕产妇艾滋病、梅毒、率达85%以上。进一步加强妇幼保健中心、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4、强化卫生执法监督。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落实行政审批“三集中”,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规范卫生执法行为。积极探索卫生监督协管服务工作机制,在食品安全管理职能调整后,县疾控中心和各医疗机构要认真履行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职责,扎实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县卫生监督局要切实履行职业病防治职能,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进一步完善医疗废弃物监管,继续推行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做好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和学校卫生等有关卫生监督工作。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卫生城镇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卫生镇村的创建工作。认真做好春、秋两季大规模的“除四害”活动。坚持以环境治理为基础,强制落实重点场所的“四害”防治设施,科学合理用药,把“四害”密度常年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继续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荆楚行”、优质护理服务和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活动,健全医疗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强化人员、技术准入监管,规范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校验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深入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平安医院创建试点县工作,继续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医患纠纷预防、整治处理医闹行为等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医疗纠纷调解平安医院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护理工作,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稳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确保无偿献血率和自愿无偿献血率为100%。

  新农合基金是农民的救命钱,基金安全是确保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借鉴已有的工作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基金支付的监管;二是探索支付方式的改革,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严格执行《基金财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管办分离、基金封闭运行的操作模式。四是控制日封顶线、年封顶线、基金安全红线预警、可报销与不可报销的目录设置等功能;五是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严格基金管理,严格医疗审核,严肃查处参合农民和定点医疗的违规违纪行为,不断提高新农合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一是巩固和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成果,加强“四电”建设。即力争城镇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建档率达100%;县乡医疗机构全面推行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为全县186个村卫生室配齐电脑、打印机等设施设备;对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开展全员信息化知识培训。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我县农村信息化建设再上一层楼,继续走在全省各县市的最前列。二是加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吸引进和培养卫生工作骨干。各医疗机构要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开展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转岗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卫生科技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切实加生科研工作。加生科技成果、适宜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

  1、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创先争优。一是以建设学习型单位为目标,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我为十建言献策”、学习雷锋主题志愿者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学习教育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二是巩固“三万”活动成效,拓展“城乡互联、结对共建”工作成果,扎实开展“机关联基层、干部联群众,促科学发展、促社会和谐”活动。三是开展“五亮”(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点评、亮评议)“五比”(比素质、比干劲、比奉献、比创新、比作风),“五创”(创一流部门、创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创一流形象)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卫生系统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四是开展“三抓一促”(抓作风、抓环境、抓落实、促跨越)活动,强力推进治庸问责。五是开展“双争双创”(争创文明单位、争做优秀公仆,本职工作创业绩、卫生工作创特色)活动,打造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卫生形象。六是开展“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员”评选表彰活动,丰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内容,全面加生系统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七是以县中医院综合大楼、县卫生监督局办公楼、医疗急救中心、疾控中心实验室建设项目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上述七项活动与深化医改、创先争优、治庸问责等工作相结合,做好统筹安排,实现协调推进。

  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改革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和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五个重点领域整体推进的部署。要将践行十精神与学习贯彻王敏书记视察卫生工作时提出的提升宗旨意识、改革意识、精进意识、省会意识四点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坚定为民服务意识,破除庸、懒、散的思想和工作状态,坚定不移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群众进一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是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做好宣传发动,保持应参尽参。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人均筹资水平达到350元,其中个人不低于70元,财政补助不低于280元,积极协调财政部门确保政府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优化统筹补偿方案,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15万元;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保持在75%以上,提高实际补偿比;提高门诊报销水平,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稳妥开展2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工作;开展利用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试点,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障能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门诊补偿总额预付制,积极开展按单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等住院支付方式试点工作,逐步实现统筹地区定点医疗机构及病种的全覆盖。推进即时结报工作,巩固统筹区域内即时结报,扩大省、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范围。强化新农合基金监管。积极推进新农合立法。

  1.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探索有效途径,逐步将公立医院、国有企业及非政府机构等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配备并优先使用基本药物。进一步规范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依托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价格和报销的网络化管理。对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用药行为加强监管,强化医务人员用药培训和考核。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网络监测系统,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水平。强化医疗机构药械安全使用监管,开展“文明诚信药房”创建活动。抓好麻醉和购用审批监管,确保麻精药品临床供应和使用。配合药监部门,进一步加强我市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及信息上报管理工作。

  2.继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深化社区“家庭医生式服务”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健康管理团队服务和模式,推行精细化管理,到2013年底,家庭医生式服务覆盖重点人群的40%,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50%以上的农村家庭。开展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巩固提高年系列活动,举办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三基理论培训,实施村卫生室“双提”工程,力争全市2366所村卫生室全部达到“双提”标准。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品牌,按照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视觉识别系统》要求升级社区机构整体面貌,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所、星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所。实施社区医务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开展社区医务人员技能大比武,2013年底前,3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通过岗位知识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卫生强基工程”,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与帮扶对象签订的帮扶协议书,认真完成帮扶平阴卫生改革各项工作,确保“突破平阴、卫生先行”工作任务落实。

  三是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深入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监管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加大市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县级医院工作力度,做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和药品统一采购配送,逐步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左右,形成全市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适时在商河县和济阳县推开。继续推行预约诊疗、临床路径、优质护理等便民惠民措施,优化就诊环境和流程。推行支付方式改革,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施单病种费用管理和质量控制。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社会办医机构床位数占比增加3个百分点。强化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市中心医院、三院、四院、五院、儿童医院等单位建设项目。提速长清区人民医院扩建、市传染病医院迁建进程。

  1.落实好基本、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0元。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考核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5%。做好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工作,将排查发现的所有重性精神病患者均纳入管理范围。加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一类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保持95%以上;推进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流动人口、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完成3.6万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任务,3.4万名农村孕前和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任务。槐荫区、章丘市完成1.4万名孕早期妇女免费艾滋病、梅毒和任务,章丘市、历城区分别完成1.4万名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和2000名农村适龄妇女乳腺癌检查任务。完成好农村改厕项目落实,确保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3个百分点。

  2.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加强疾控体系建设,健全强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继续加强艾滋病、霍乱、结核病、流感、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重大和重点传染病防控与疫情处置,努力实现“一个确保”目标。巩固发展地方病、寄生虫病、麻风病防治成果,强力推进慢性病防治和精防、牙防工作。积极推进章丘市创建部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干预项目的落实。

  3.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培训演练。分级分类制定应急储备目录,重点加强自然灾害、重大传染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群体性伤亡事故等所需的药品、疫苗、医疗卫生器材等实物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开展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区)建设,指导创建1-2个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完善风险排查与沟通协调机制,规范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工作,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4.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加强体系建设,9月底前完成一级妇幼保健机构评审工作。深化县级妇幼卫生绩效考核。开展基层(县级及以下)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评选示范儿童保健门诊和规范化儿童保健门诊。强化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监督管理和婚前保健工作。做好妇幼疾病防治、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妇幼保健适宜技术推广等工作。

  5.深入推进“健康幸福”行动。年底前创建完成健康示范社区(村)15个;健康示范单位20个;健康示范餐厅20个;健康促进示范学校20个。深入开展“健康大使”走基层活动。指导章丘市做好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按时完成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项目,加强病媒生物防制,促进城乡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成果,加强控烟法规修改调研,加快无烟环境创建,

  强化医政管理。制定《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强化市级区域医学中心、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监视与管理,指定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核心指标。制定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标准。继续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医院评审评价及优质医院创建活动,落实患者安全目标。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强化临床专业质控管理。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强化血液安全管理,规范献血场所建设,细化血液质量管理,开展医院输血科建设考核评估。加大临床用血异地报销工作力度。健全院前急救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加大急救知识宣教力度。

  推进中医药工作创新开展。落实五部委要求,启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省、市、县政府分别签订目标协议,实施目标管理、项目建设、典型示范、监管评估等措施,使98%的社区卫生中心、95%的乡镇卫生院、80%的社区卫生站和75%的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现提升目标。强化创建工作,以市政府的名义申报并迎接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市工作评审。指导县级中医院做好迎接等级评审工作,争取5家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水平。深入开展地区名中医调查与登记工作,编撰《百姓寻“名中医”指南》。

  1.加生监督工作。深入开展医疗市场规范工程、生活饮用水安全卫生监督工程,推进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大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工作力度,继续开展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以医疗废物处置、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等为重点,推进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网络,做好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卫生监督抽检。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检,以学校传染病防控、饮用水、教学环境为重点,加强学校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鉴定工作。

  2.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完善监测网络。在完成国家、省计划基础上,结合经费实际和群众需求,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样本量,进行重点监测,提升食源性疾病的预警防控能力。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大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宣传力度。

  一是扎实做好科教外事工作。加大卫生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知名专家和学术团队。扎实做好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以科技创新协作联盟为载体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强化医药卫生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全市医疗机构以及列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县级医院,全面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进一步规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提高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社区卫生人员岗位培训、乡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乡村医生在岗培训、乡村医生医改专项培训等。加强对各类培训基地的指导和培训过程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1.加快推进重点基本建设项目。启动建设区公共卫生中心,争取年内开工。木渎人民医院外科住院楼年底基本完工,2015年4月底投用。加快推进越溪、郭巷、光福等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越溪卫生院6月底前投用,郭巷卫生院年底前投用,光福卫生院年底前基本完工。启动建设长桥蠡墅医院(名称待定)。

  2.区域卫生信息化工程。加快推进区卫生信息中心建设,建立区域卫生数据中心。按照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等信息化建设标准,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成与市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年内实现健康档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照国家建设标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建设,按照时序进度配合做好区公共卫生中心工程建设。完善区精神卫生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区妇幼保健所确保通过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复核评估。

  4.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44元。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全面规范实施10大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特色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做好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服药和服药后安全检测、社区健康自助小屋(数字化慢病管理)等项目。

  5.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常态管理,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认真落实血吸虫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任务。落实国家免疫规划,力争消除麻疹,建成市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示范区。完成中国消除疟疾行动省级评估验收。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机制,加快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疾病管理效率,试点开展高血压病人远程居家管理。

  6.加强妇幼保健管理。加强母婴安全管理,严格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和剖宫产审批制度。深化母婴阳光工程,将服务人群逐步扩大至常住人口。强化妇幼保健管理,推进数字化儿童保健门诊建设,提升妇幼保健综合实力。推进妇幼卫生信息化管理,开展社区居民产后访视信息化管理示范点创建。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监管力度。

  7.提升卫生应急水平。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健全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培训演练。启动区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按标准储备应急物资。做好日常风险评估和预警监测,及时规范、科学有效实施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8.深化爱国卫生和健康城市建设。持续推进城乡综合环境提升工程,强化农村环境长效管理考核。丰富健康城市内涵,推进健康场所建设,新建市健康村10个。巩固创建卫生镇、村成果,新建国家卫生镇1个。实施健康促进“百千万”工程,抓好流动人口、职工、农民、学生等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开展公民健康素养干预和监测,强化控烟工作。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9.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完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及时上报重点品种检测信息和食品安全消费预警。推进食品安全集中治理整顿“天安行动”,围绕三个重点项目(农产品质量保障,食用油放心,卤菜厂、店诚信生产经营)和五个重点领域(重点场所“五小”单位、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养殖场病死畜禽规范化处置、桶装饮用水、区域特色食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消除重大食品安全隐患。强化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10.提升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巩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达标示范”成果。深化卫生监督体制综合改革,开展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工作,加快卫生监督协管队伍建设。强化食品安全、医疗服务、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等卫生监督和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等监督抽检。实现医疗机构、餐饮业、住宿业和游泳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全覆盖。加强检查指导,促进旅游餐饮服务业全面提升。深化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配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继续推进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11.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水平。坚持政府举办为主和城乡联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合理调整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长桥(蠡墅)、越溪、郭巷街道等拆迁较多的区域要合理调整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确保通过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复核评估。城区(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部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山医院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

  12.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立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强化对口支援,逐步建立电子药房、会诊中心、检测中心、远程会诊、网上预约、双向转诊、移动终端等系统,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试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老年护理服务。协调区域内医疗机构共建东山、金庭两个120急救站点。

  13.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开展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模式的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服务,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65%以上,长桥、木渎、横泾中心等继续深化“保姆式服务”和“医疗服务进万家”。开设社区(城区、镇区)全科医生工作室,实行“定地点、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和定任务”服务,吸引更多的居民群众在社区首诊,服务对象在社区的满意度达95%以上,社会满意度达85%以上。

  14.强化公立医院管理。加强医院基础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继续开展医疗服务、医疗核心制度、药事管理、医院感染等专项检查。推进平安医院建设,做好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防范预案,完善医院投诉管理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医患纠纷,积极推行第三方调解。继续推行医疗责任保险,提高参保率。不断强化医疗机构准入和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合理用血管理,强化血液安全管理,保证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

  15.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认真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全面改进医疗服务。提升等级医院建设水平,医院确保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复审,木渎医院确立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目标。加强重点专科(专病)建设,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进行滚动式管理。加强对外协作,积极开展与医学院校、科研院所和上级医院的技术合作。不断改善就医环境,推行便民服务,优化就医流程,缩短患者就医时间。

  16.加强中医药工作。认真贯彻省中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市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按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临床科室建设标准,配置中医药人员,设置中医科奇异果体育,开设中药房。木渎医院以建设三级中西结合医院为契机,争创中医服务品牌,甪直、东山继续加强中医特色建设。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加强技术培训,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开展中医药服务。

  17.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按照计划,在省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平台上开展网上集中采购,并按合同要求集中统一付款。区级公立医院按规定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强化《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培训,引导医务人员合理用药。

  18.巩固基层综合改革成果。综合考虑城镇化进程、服务人口、服务需求和交通状况等因素,合理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总量,实行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完成第二批(250人)卫技人员人事考录进编。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人员,适当提高护理人员比例。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强化绩效考核,将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任务完成情况和居民健康状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依托信息化手段,强化量化考核、效果考核。推行绩效工资制度,收入分配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贡献突出等人员倾斜,提升基层人员工作效率。

  19.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前期准备。成立区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有序推进医药分开,推动医院健康发展,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定期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并动态调整。公立医院全面开展成本核算,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流程优化,提高经济运行总体水平。

  20.提升农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全区城乡居民(农村)医疗保险参合率保持在99%以上,人均筹资水平达650元,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相当。进一步提高补偿水平,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58%以上,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补偿比保持在75%左右。探索混合支付方式改革,科学调控和管理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8%左右,适当扩大基本医疗保障的个人账户资金支付范围。全面实施肺癌等20种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确保符合救治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实际报销比例提高到70%。

  21.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全面推行行政指导,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医药企业营造健康发展环境。抓好药品、医疗器械行业诚信体制建设,开展诚信等级评定,开展“文明示范药店”创建活动,规范医疗机构药房日常监管。切实加大对不守信企业的检查力度,引导企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22.加强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管。继续实施质量授权人制度,加大对高风险企业、高风险药品、国家及省重点监管医疗器械品种生产企业的监管。落实基本药物生产企业报备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全品种电子监管制度。加快推动企业实施新版GMP,做好特殊药品日常监管及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生产监管工作。严格药品经营许可审批标准,加强药品零售企业GSP认证和跟踪检查。推动药品远程动态监控、药品电子监管系统。督促企业实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加强药械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监管。完善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制。加强药品、医疗器械抽验,重点抽验基本药物中标品种和举报投诉集中、违法广告多发品种,切实提高抽验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强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深入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治理整顿,加大对食用油、卤菜等重点品种以及学校食堂、大中型餐饮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旅游景区周边餐饮单位等重点单位的治理力度。推广“五常法”管理模式,推进量化分级管理,提升餐饮服务环节科学化监管水平。全面完成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抽检批次,依法做好抽检后续处置工作。切实做好重大活动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4.强化保健品化妆品监管。进一步完善保健品、化妆品监管责任体系,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进一步完善“联合监管、联合服务”工作机制,针对疑难环节和突出问题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推广化妆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管理制度,增强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强化保健食品化妆品日常监管,加大重点产品抽查、突击检查和飞行检查工作力度。开展对美容美发行业、保健食品专卖店等经营使用单位的规范化管理试点,组织开展蜂胶、灵芝孢子粉等重点产品专项检查。

  25.加大药品稽查执法力度。保持对制售假冒伪劣药械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针对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用药的突出问题开展集中专项整治,加强部门协作,构建执法协同体系,开展联合执法,加强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举报投诉的调查处理达100%。加大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

  26.重视卫生科教工作。发挥科教兴卫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重点支持临床科技项目和青年科技项目。实施《区卫生人才和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4年~2015年)》,加快建设一批适应卫生服务需求、具有省内市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基层实际,积极开展适合基层的科研活动。注重医疗护理创新,积极申报市级科技指导性项目。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应用和优秀论文申报。

  27.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卫生人才工程,加大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鼓励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境)内、外高水平机构、上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开展新一轮区名医生、青年骨干人才、优秀星级护士评选。强化基层基础人才培养,落实《省政府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新毕业临床医学本科生全部参加为期3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到2015年,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4名、每个站有1名以上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加强对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开展对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三基”训练和竞赛,提高公共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贯彻《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做好乡村医生的日常管理。

  全市卫生系统要把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准备、加强监测、立足“四早”,果断处置,继续遵循“依法、科学、规范、统一”的原则,落实防控措施,科学应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确保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有序、有度开展,坚持科学有度,突出重点,早诊早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围绕最大程度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这一目标,要将疑似病例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患者救治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诊疗能力,确保检测试剂和抗病毒药物及时、足量配备到医疗机构,落实“四早”措施,按照“四集中”原则,积极救治患者;进一步强化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重症肺炎病例、流感样病例和外环境监测等基础工作,扩大除哨点医院外的流感样病例监测范围,加强风险评估,做好疫情趋势研判,严格执行病例诊断报告制度;继续发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优势,加强信息沟通和统筹协调,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和加强活禽市场消毒、休市、关闭等源头控制措施;继续公开透明、及时信息,普及防控知识,加强舆情监测,引导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疫情。

  根据省、市政府制定的《加强应急能力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市级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平台,强化县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中心基础建设,完善指挥软件系统,加强应急指挥决策软件系统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融合,完善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后台数据支撑,提高实战运用能力,发挥指挥协调作用。同时,结合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建设的相关硬件要求,加快视频交换平台的更新,完成视频会议系统的改造建设。完成各辖市120与省联网任务,加强全市120联网运行管理,及时准确做好车辆调度单网络填报,信息完整率不低于90%,确保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启动,快速高效抢救患者及伤员。

  全面完成市、县两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任务。江大附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分别作为市级综合类、核和辐射类、烧伤类、中毒类和传染病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丹阳、扬中、句容三个辖市人民医院作为县级综合类和传染病类两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要认真对照《省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管理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加快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基地建设,实现我市紧急医学救援资源、力量和网络在市、县二级全面覆盖。市和辖市两级要探索建立基地“平战结合”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常管理和内涵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平时”要做到组织架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规章制度完善、预案流程清晰、人员分工科学、硬件设施达标、物资储备到位、培训演练严格;“战时”要做到应急响应迅速快捷、各个环节衔接严密、整体运行顺畅高效,队伍拉得出、伤员收得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科学有序展开。

  市和各辖市区卫生行政部门,对照标准和实际需求,继续加大对各类应急物资和实验室检测设备的配备力度,根据中毒处置、核和辐射、水质监测等应急检测要求,以及各类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所需个人防护装备和现场快速检测设备购置计划,依托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全全市卫生应急实验室网络,错位发展,根据不同特色建立专业参比实验室,完善公共卫生应急联合检测工作机制,逐步构建区域性卫生检测中心。继续按最需要原则添置实验室(含移动实验室)仪器设施等装备,加快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检测能力水平,强化卫生应急库建设和应急物资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满足及时、快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要。

  继续加强各类突发急性传染病监测、检测和应对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预警研判机制,切实提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防控工作,提升疾病的早期发现、报告意识和能力。依托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整合利用120、12320等相关资源信息,初步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标体系,提升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研判能力。全面深入推进全市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工作,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培训,开展风险评估报告(表)质量抽查和督导检查,市和七个辖市区疾控机构须按要求定期完成风险评估报告,一旦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及时进行专题风险评估。要加强与农林、检验检疫部门人畜共患病防控合作,加强信息交流和技术共享,建立并完善同时调查、信息共享、共同处置的应急处置机制,定期开展形势会商和风险评估,实现突发事件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提高风险监测、识别和管理水平。

  全面加强全市各级应急队伍建设,合理设置传染病处置、中毒处置、核辐射卫生应急处置和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强化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进一步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今年下半年,将组织开展一次由市卫生局牵头,全市各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和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共同参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以全面提升应急队伍处置能力。全市各级卫生部门应合理有效落实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物资储备,确保满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要求。健全完善各级卫生应急队伍日常管理和应急调用机制,组织卫生应急专家针对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评估活动。加强市、县两级卫生应急师资、骨干培训,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突发事件医疗救治技术、急性中毒处置、人禽流感防治知识等业务培训,提高我市各级应急队伍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现场处置能力。

  以贯彻省卫生厅《省卫生应急能力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政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履行〈国际卫生条例(2005)〉加快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为契机,认真制定和落实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整改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构建组织健全、功能齐备的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市和各辖市区要全面系统制定、修订原有应急专项预案,各辖市区要制定利于操作、实用便捷的工作简案,确保各项卫生应急相关政策、法规和预案得以有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市和各辖市区要对照标准逐级开展对各自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检查评估和督导,做好迎接国家卫生计生委和省卫生厅对我市督导检查的准备工作,确保2014年6月前实现《国际卫生条例(2005)》规定的公共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目标要求,2015年底前市、县两级卫生应急能力要通过整改全部真正位居全省前列。

  对照国家和省《卫生应急示范县(市、区)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基础台帐资料,强化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努力加快部级和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基层卫生应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卫生应急示范市(区)创建为抓手,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公众,积极开展群众性卫生应急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演练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活动,大力普及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卫生应急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素养。

  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其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两大任务,各级卫生部门要把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应对和科学处置每一起突发事件,千方百计救治伤病人员,科学开展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加强中东呼吸综合症等输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检测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早期鉴别能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终始保持高度警觉和24小时通信联络畅通,特别加强节假日、重要敏感时段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要每天关注疫情、舆情,开展网络舆情实时监测、分析研判和引导回应,高度重视突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和信息工作。加强部门合作,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要科学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规律,把握各类事件的特殊性和阶段性,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既全力应对,又不浪费资源;既全面出击,又不引起社会恐慌。认真做好各类重大活动(会议)应急保障。建立环境污染损害健康事件发现、研判及处置的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做好重污染天气健康防护及医疗保障的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协助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抢救费用结算工作,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基本实现发票机打分割,确保救助基金工作顺利开展。

  (一)适时召开全省卫生应急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做好卫生应急工作的紧迫性,不断开创卫生应急工作的新局面。

  (二)加强与编委和财政部门联系,争取机构编制部门的支持,力争出台卫生应急机构建设的规范性文件,全面推进卫生应急机构建设。

  (三)加强与各地卫生应急机构的信息和工作交流,指导各地开展应急工作,对全省应急工作进行一次专题调研。

  (四)开展全省疾控、医疗机构卫生应急能力调查,制定全省卫生应急“*”规划。

  (五)省疾控中心、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卫生监督所、省职业病防治院等卫生应急业务单位和各市卫生局要切实推进卫生应急机构建设步伐,力争在上半年前完成卫生应急机构组建工作,确保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

  (一)不断完善各种卫生应急预案,健全部门预案、地方预案、疾病预案、单项预案的体系。

  (二)组织全省卫生人员观看省鼠疫演练录像,认真总结省鼠疫演练经验,继续推广小规模的卫生应急暗访、演练。

  (三)省疾控中心、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卫生监督所、省职业病防治院等厅直单位分别组织开展一次专业性较强的应急演练。各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

  (一)充实应急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库,完善应急队伍专业和技术结构,组织卫生应急专家委员会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

  (二)强化应急队伍技术培训,积极配合推进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组织编写卫生应急培训教材,举办卫生应急系列培训。

  (三)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加强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建立起快速、有效、齐全的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

  (五)重点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验室网络和现场处理能力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理能力。

  (一)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管理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及时、准确。对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情况进行抽查。

  (二)加强媒体信息监测工作,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疫情资料进行分析、评估,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能力。

  (三)针对各个时期传染病的防治工作重点,及时组织召开重大传染病疫情分析、评估和预测会议,部署各项防控措施。

  (一)加强与农业、林业、工商、检验检疫、交通等部门的合作,及时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

  (二)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适当时候组织国内外应急管理考察。

  (三)不断推进与港澳地区交流与合作,力争今年出台《粤港澳三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合作协议》。

  (四)切实加强泛珠三角卫生应急交流机制建设,协调有序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一)加强与各大媒体的联系与沟通,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布预警信息和灾难发生实情,避免和减少社会上的猜测和不良传闻,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与教育机构沟通,争取在学校中增加有关应急处置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承受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通过小册子、互联网、新闻媒介,向公众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危害以及应对措施,增强全社会的危机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四)省疾控中心要逐步建立起卫生应急知识宣传库,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各市也要结合实际做好卫生应急知识宣教工作。

  (一)切实做好非典、鼠疫、人禽流感、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重大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准备。加强监测,及时发现苗头,及早控制处理,防止事件扩散。

  (二)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动物及其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加强对动物密切接触人群的监测,尽可能切断动物传染病向人间传播。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全县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树立公共卫生治未病的理念,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重点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网络,加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工作,加快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一是继续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积极推进疾病防控体系建设,推动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疾控中心岗位设置指导意见和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意见,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疾控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健康危险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加强疾控机构实验室管理,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干预,提高卫生检测社会化服务水平,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样品量达到20486样次,较2015年增长15%以上。继续加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科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能力。

  二是继续加强妇幼健康服体系建设。贯彻落实省卫生计生委《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与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意见》,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妇幼健康信息化应用水平,创造条件全面推进“六个一批”工程、开展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和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及重点专科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县级急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与转诊工作方案,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科应急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会诊网络和机制,畅通急救绿色通道,确保母婴健康安全。

  三是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强人才更新与引进,继续开展公共卫生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开展全员岗位培训。将专业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相结合,实施多元化培养模式,重点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验、公共卫生管理等复合型人才,加强老年病、慢性病、精神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继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科型公共卫生医师指导团队和责任团队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指导基层、服务大众的健康管理能力。定期开展妇幼健康服务人员培训,培养一批产、儿科及助产专业医护人员,切实提高急救能力。

  继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提升年”活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规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模式和考核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保质保量完成12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75%以上,全面规范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六类重点人群管理,落实好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和老年人黑白B超等新增服务项目,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加强资金监管,逐步提高村级卫生人员待遇。

  一是加大艾滋病综合防治力度。全面推进“医防合作”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落实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主动监测、分级诊疗、定点救治、全程管理”。做好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治疗和医学监护工作,提高抗病毒治疗等工作的可及性和规范化。探索阻断经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干预模式,强化青年学生、男男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扩大艾滋病检测咨询覆盖面,努力降低新发感染。全面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生活救助力度。切实加强艾滋病感染者的早发现工作,落实首诊负责制,进一步加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发现和管理力度。完成高危人群艾滋病检测850人,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2人,符合治疗标准成人和儿童抗病毒治疗比例不低于85%(按照CD4计数小于500/ul的标准)。

  二是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结合深化医改,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进一步优化“医防合作、分级诊疗、定额支付、全程管理”的结核病综合防治模式,强化定点医院诊疗路径和一站式服务。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肺结核患者发现和转诊工作,进一步落实患者治疗管理、疫情监测和实验室工作,加强督导检查力度,全面提高工作质量。免费筛查疑似结核病病人540人,免费治疗肺结核病人190人。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数发现率保持在70%以上,肺结核患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

  三是巩固免疫规划工作成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继续开展“三查三补”和“四项整顿”,巩固预防接种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果。落实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免费接种覆盖率达100%,完成2.9万剂次第一类疫苗接种任务,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实施消除麻疹行动,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预防接种知识,规范接种行为。加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诊断工作。严格落实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加强第二类疫苗使用管理的要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四是加强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感、布病防治工作,严防寨卡病毒、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登革热、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在本地扩散蔓延。强化传染病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工作,针对重点传染病及时开展疫情研判与分析,提高法定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加强学校、托幼机构的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突发疫情的预防控制与应急处置工作,指导督促教育部门落实托幼机构及小学晨午检制度。

  五是加强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强化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有效落实防治干预措施,推进消除重点地方病危害的工作进程,巩固地方性碘缺乏病防治成果。加强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做好儿童、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10103人、糖尿病患者4167万人,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六是加强精神卫生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精神卫生法》,落实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依法推进精神卫生工作。逐步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完善救治救助政策“一站式”服务。继续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排查和诊断工作,及时为辖区内诊断明确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规范开展健康管理,规范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740人。积极参加精神科医生转岗培训,强化精神卫生人才培养,推动县级综合医院精神卫生科建设。探索常见精神障碍防治管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七是加强“四大卫生”工作。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进一步规范职业健康检查诊断与鉴定等工作。加强职业病监测和报告,提高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和监测覆盖面。加强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医疗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逐步扩大监测范围,提高监测质量。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测评价能力、学校卫生和环境卫生监测能力、水质检测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健康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健康管理中心能力建设,实现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争取医保部门支持,探索健联体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总额预付、费用前置制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增强新农合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合力,加强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管理服务。

  二是优化健康管理服务内涵。依托医改政策要求,在现有的以“医防结合”、“一主两专”为核心的健康管理联合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工作机制,构建“预防为主、医防结合、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以糖尿病、高血压和结核病为切入点,推进以全程管理为核心、与分级诊疗相衔接的慢性病防控新模式。辖区居民户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覆盖率达到4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糖尿病、高血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50%以上。加强重点疾病及其它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评估、干预和跟踪管理,加快建立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和俱乐部,不断优化健康管理服务内涵。

  一是推进卫生应急核心能力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继续加生应急“一案三制”建设,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的《全国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试行)》,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院内卫生应急日常管理,明确规范医院卫生应急职责,建立健全医院卫生应急组织体系,提升医院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以及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深化卫生应急“五进”活动。

  二是规范卫生应急队伍管理。按照省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加强全县卫生应急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卫生应急人员技术培训,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积极参加省市卫生应急技能竞赛,提升卫生应急队伍处置能力。

  三是健全突发事件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监测预警、信息报告、风险评估等工作,并加强结果运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部门联动和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继续联合教育、食药部门做好学校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加强网络舆情监测,进一步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

  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哨点医院规范化建设,做到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全覆盖,省级哨点医院县人民医院全年完成100例食源性疾病监测上报任务。加强风险监测与评估结果应用,提升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能力。加大食源性疾病流调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置和监测预警能力,逐步构建以流行病学调查为基础的食源性疾病防控体系。

  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加强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达到85%以上,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住院分娩率100%,确保无孕产妇死亡。持续降低剖宫产率,推进爱婴医院创建,全县剖宫产率控制在55%以内。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三级预防措施的有效衔接,继续实施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农村免费婚前医学检查率达80%,农村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80%,农村生育妇女补服叶酸服用率达到90%;启动实施贫困地区新生儿免费耳聋基因筛查项目,全年免费筛查新生儿500人;做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抗体检测率达95%以上。

  二是抓好全面两孩对象再生育全程服务,落实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开设二胎咨询门诊和孕妇学校,针对全面两孩对象开展便民服务、主动服务、全程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开展生殖健康教育,加强避孕药具管理服务,支持育龄夫妻自主选择避孕节育措施,预防和减少非意愿妊娠;规范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实名登记制度,积极参与“两非”综合整治,实名登记录入率和及时率均达95%以上。

  1、认真组织十精神学习贯彻。运用各种载体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把学习贯彻十精神列入局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及各级领导班子学习重点,依托党课报告会、支部讨论、党员自学等方式,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活动和专题培训,在全系统掀起学习宣传党的十精神热潮,真正使十精神入脑入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三个自信”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党组织“”的开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展视野,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提升水平。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以及报告会、思研会等载体,结合卫生改革发展、职工思想状况和现实瓶颈问题,发动各级党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研究和探索,提出破解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3、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前谋划,突出服务群众、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进作风,开展岗位承诺,转变服务观念、探索服务创新、提升窗口形象,把卫生系统服务窗口办成优化环境的示范窗口、便民利民的服务窗口、展示风貌的形象窗口,切实让群众看到党员干部的先锋表率作用,感受到为民服务的实际成效。

  4、深化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与社区、结对共建村的联系,进一步深入开展党组织、党员“双报到”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和卫生“三下乡”、“送医送药、送健康进乡村、进农家”活动,力争通过帮扶活动,让党的惠民政策和扶贫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起到关心群众、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作用,使党员受到教育、群众得到实惠。

  5、推进基层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和《中国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切实做好党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选齐配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努力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党员群众信得过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6、推行基层党建工作目标量化制度。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把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情况作为党委对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抓基层、打基础为重点,着力增强党支部工作的有效性。深入推进党支部“星级达标创评”工作,探索党支部综合量化考核办法,形成良性竞争激励机制。继续开展党组织班子成员讲党课活动,进一步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7、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以一线、一流青年为重点”的要求,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继续推行入党答辩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合理制定并实施党员教育培训计划。积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党员在线教育,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8、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组织生活制度。落实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进一步修订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调整党委中心组成员对口联系点,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科学管理、民主决策,认真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

  9、落实保持党的先进性长效机制。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各级制定的加强党建工作长效机制,督促指导基层党组织认真落实“”、“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党员干部谈话”、“入党答辩”等具体制度,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10、开展党代表进驻工作室活动。围绕开展宣讲一次党的十精神、组织一次调研视察、驻室接待一次党员群众、走访一次基层单位和党员群众、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五个一”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卫生系统党代表进驻工作室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活动。

  11、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在全系统开展好“双提升工程”活动,医疗机构要把对病人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贯穿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全过程,积极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医患关系;公共卫生单位要加强能力建设,紧紧围绕民生工程的要求,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普惠性;卫生监督部门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规范执法行为,承诺按时办结制,提高工作效率。

  12、严格责任追究制,加大违法违纪行为查处力度。对医疗机构行风建设实施全行业管理,各单位班子负全面责任,院长负总责。把规范医疗服务收费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专项进行治。

020-88856776